汉阳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3-04 23:54:02
专注企业培训的在线教育平台 https://www.lzdxedu.com/college.html
1979年,北京落实政策办公室,一个62岁的老太太一会站起,一会坐下,不停地敲打着腰背,伸着脑袋往前张望。
老太太着急地问,我有腰肌劳损、脊椎骨坏死病,久坐久站都疼得要命,什么时候能轮到我,来回跑三四趟了。
从早上等到下午,终于轮到她了,可刚等她坐下,三个工作人员拿起材料就好奇地问:
“你真是川岛芳子的妹妹?”“你怎么回事?”“你家怎么回事?”
老太太一听生气了,“啪”地一声拍着桌子站起来,怒骂道:
“你们这干嘛呢,是不是又重审我一遍啊,我给邓小平写的信,他让你们给我平反,你们这好奇什么呀?”
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,老太太又指着三个发愣的工作人员继续骂道:
“你们这是想听我的故事呢,我不平了不成,但我有一条件,你们得还我23年。”
说完她转身就要走,工作人员赶紧拉住老太太,反复劝解。
结果,第二天就平反了,老太太乐呵呵地说,“早知道拍桌子管用,我早拍了,害我来回跑,简直累坏了。”
这个又刚又逗的老太太就是清朝最后一位格格,爱新觉罗·显琦。
她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,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,川岛芳子的妹妹,人称十七格格,汉名叫金默玉。
她的一生大起大落,有过光鲜亮丽的贵族生活,有过灰暗晦涩的牢狱生涯,也有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平淡日子。
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,她始终开朗乐观,笑对苦难风雨。
更令人钦佩的是,她从不对人言语过去的苦难,她说,“人啊,怒和哀是留给自己的,只需和他人分享喜乐。”
01叛逆“小格格”
1912年,末代皇帝溥仪退位,大清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但肃亲王善耆是死硬的保皇派,他念念不忘复辟清王朝,在日本特务川岛浪速等人的帮助下,他将全家带到了日本人控制下的旅顺。
1918年,金默玉出生了。
虽然没有赶上肃王府的鼎盛时期,但她的家中依然充斥着王室作派,不管是称呼,还是礼节,丝毫没有含糊。
由于是家里最小的女儿,又排行十七,哥哥姐姐们都叫她“十七妹”或者“小不点”,佣人们则尊称她为“十七格格”。
4岁时,父母相继去世,或许是少了父母的严苛管教,年幼的金默玉再也不愿向哥哥姐姐们一样循规蹈矩。
别人向她请安时,她马马虎虎对付一下,别人向她磕头时,她摆摆手说算了算了。
小小年纪的她还非常有主见,她说以后不想过父亲规划的人生,而是去做记者或当演员,这可把家人吓坏了,一个王府格格,怎么可以背叛祖训。
可金默玉却不管不顾,自已怎么舒服怎么来。
上学时,她坚持独自上学,不要奶妈或丫鬟跟着;看电影时,她肆无忌惮地哈哈大笑。
久而久之,哥哥姐姐们都叫她“革命儿”。
13岁,金默玉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东京女子大学英文系,在日本接受了8年开放式教育。
原本有些叛逆的金默玉变得更加大胆、有主见。
更重要的是,她对时局有更清醒的认识,不再像哥哥姐姐们一样,继承父亲遗志,做清王朝的“孝子贤孙”。
1937年,从日本回国后,金默玉再也不愿过王府循规蹈矩的生活,瞒着家人给企业当顾问。
走向社会的她,对烫头,画眉,穿旗袍、照相、运动等一切新鲜有趣的事情都非常着迷。
她向往自由,努力去拥抱新的生活。
而这也为她的人生埋下了伏笔,促使她走上了一条与川岛芳子完全相背的道路。
02创业“金老板”
1949年,新中国成立,因为前清遗民的身份,也因为川岛芳子的“汉奸”行为,哥哥们害怕被清算或报复,纷纷移民海外。
但金默玉却一心要留下,她特别期待百废待新的北京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。
可父亲的产业早已被哥哥们败完,他们走后,给金默玉留下了一个破落的家,还有6个小孩,2个保姆和100元钱。
为了生存,金默玉开始变卖家中的衣服、钢琴、地毯、留声机等物品,由于不懂市价,很多值钱的物件都被她贱卖了。
不得已,金默玉就给别人织毛衣,3天织1件,但仍不够一家人的买菜钱。
于是,她又想着开洗衣坊,不会算计的她用上好的肥皂,结果一个月下来买肥皂的钱比挣得还多,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。
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1952年,哥哥从日本给她寄回一笔生活费才开始有转机。
人们常说,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。
吃过苦,受过穷的金默玉深知,坐吃山空会饿死,钱生钱日子才能细水长流。
起初,她在自家院子里开了间西餐厅,可建国初期,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,哪有人来吃高雅的西餐,结果没人上门。
后来,她吃了一顿川菜,觉得味道好吃还不贵,再抬头看看餐馆,没一会就挤满了人。
聪明的她又有了新主意,自己何不开一家川菜馆呢。
说干就干,金默玉立即行动起来,请了一个厉害的川菜师傅当主厨,她则既当老板,又当服务员,火热的事业又开张了。
大家都知道她以前是位格格,可她没半点娇气,还特别接地气,天天跟卖菜的大娘,卖肉的大叔打成一片,人们特别喜欢光顾她的生意。
金默玉不仅收获了事业的成功,她还在创业中收获了爱情,她与著名画家杨万里结为夫妻。
不到两年时间,金默玉的川菜馆就成了有名的大馆子,艾青、郭沫若等人都慕名而来,她也就成了小有名气的“金老板”。
03监狱“金班长”
人有旦夕祸福,天有不测风云。
1958年,离春节还有5天,金默玉突然被人从家中带走,一副手铐铐住了她的双手。
逮捕的理由是,她是肃亲王的女儿,大汉奸川岛芳子的妹妹,还有海外关系,以里通外国罪被判处15年刑期。
为了不连累丈夫,金默玉在监狱中申请了离婚,独自承受着命运给她的无妄之灾。
监狱里,她每天都得干着繁重的体力活,用比自己还高的铁锹挖冻土,手磨得全是血泡。
生活清苦粗糙,但金默玉不抱怨,也不放弃,甚至还苦中作乐,把监狱里的姐妹们团结起来,给单调枯燥的生活增加一点点甜。
她总是乐观地鼓励自己,也想尽办法帮助别人,给别人带去希望和光亮。
在三年自然灾害时,人人都很饿,监狱里也只能给每人发两个窝窝头,金默玉每次去打饭时,她就趁着大叔盛汤时,多数几个馒头。
金默玉自己胃口小,两个馒头吃不完,她就把多拿的馒头,自己再分一个馒头给狱友吃。
因为她的大方、睿智,狱友们亲切地称她为“金班长”,每每有好东西时,都会想到她。
一年冬天,天特别冷,刮着大风,没有多余的柴火。房子周边都是树,风一吹就会三三两两地掉树枝。
狱友们放风时,看到树枝就走一步踢一步,等转到她房门口,一下子把树枝踢到屋里去,大家围着金默玉偷偷地乐。
就这样,金默玉用她特有的乐观和豁达,度过了那段最暗淡无光的日子。
1973年,金默玉刑满释放,为了不给侄子侄女们增添麻烦,她选择了独自生活,去了天津茶淀农场,成为一名农场工人。
7年过后,因长期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,金默玉的脊椎骨有9节坏掉,还患有脊髓炎、腰肌劳损,不得不办理病退。
04学校“金校长”
病退后,金默玉每月只有19.2元退休工资,经常看病吃花,她无法维持生计。
恰逢国家落实平反政策,1979年,一辈子不求人的金默玉给邓小平写了一封求助信,希望能给自己一份工作。
信中,她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,并说道,“我如今已经干不了体力劳动了,但是还干得了脑力劳动,请给我工作,我还可以自力更生。”
信回得很快,并让她去北京落实平反政策,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拍桌子的一幕。
随后,告别北京40年后,金默玉终于再次回到北京,成为北京街头市民中最普通的一分子。
随着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,往来越来越频繁后,日语的需要越来越大。
1992年,74岁的金默玉老当益壮,把家中所有存款全部拿出来购买了书桌、教材等学习用品,开办了“爱心儿童日语班”。
日渐开放的环境,教育事业的成功,更激起了她创业的激情。
几年后,在金默玉的努力和奔走下,她又把“爱心儿童日语班”扩建成爱心日语培训学校,成为当时国内设施最齐全的民办日语专修学校。
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也成了令人敬佩的“金校长”。
多年后回顾过往,金默玉说她这一生做过最正确的事有两件:一是没有离开内地去海外,一是在监狱中没有陷害过任何好人。
而她的爱新觉罗家族中,有的经不住人生起落放弃了生命,有的为了苟活远走海外,有的投降变节成了汉奸……
唯有金默玉改写了自己的人生,她所做的一切,早已让人们忘记了那个背负骂名的出身,留在人们心中的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。
2014年5月,96岁的金默玉,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。
从“十七格格”到“金老板”“金班长”,再到“金校长”,金默玉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了:“苦难可以压垮一个人,却压不垮一颗坚韧的心。”
生活给了她一出悲剧,她却始终面带微笑,绝口不提苦难。
她最喜欢挂在嘴边的是,生活有“喜怒哀乐”,但“怒”和“哀”应该放在心里,只有“喜”和“乐”才拿出来与人分享。
正如周国平说的,“喜欢谈论痛苦的,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,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,却唱起了欢乐颂。”
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,只有过不去的人。
常怀一颗乐观心,在苦难中微笑前行,再苦的日子都能品出一丝甜;再难的岁月,也能找到一处乐园。
最重要的是,回忆往事中,泪中带笑的人最强大。
你说呢,欢迎留言,关注@我心已悠然,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