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阳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2-09 07:50:02
1998年的一天,李瑞英如往常一样整理着《新闻联播》的稿子,
身旁的手机响起了阵阵铃声......
节目录制即将开始,李瑞英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“工作狂”,
换作平常,她是不会理会这通电话的,
毕竟电视台的工作不容许她有丝毫的失误。
可那天的电话响起,她的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慌张,
犹豫过后,她摁下了接通键。
“姐...姐...坠楼了,您儿子...我不敢动他...他现在脸上都是血...你快回来吧!”
保姆语无伦次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,
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,很久后李瑞英才缓缓开口:
“你听我说,你现在先打120把孩子送到医院,忙完手头的工作,我马上就过去。”
就这样,李瑞英选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
没有让任何人察觉到一丝一毫,顺利地完成了工作。
这件事过后,她也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有人夸她尽职尽责,有人指责她“大义灭亲”,
李瑞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?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?
01
李瑞英出生于1961年,在北京长大。
她的父亲是一名军人,从小便对她有着严格的要求,
父亲希望女儿以后也能参军,报效国家。
李瑞英从小就养成了坚韧果敢的性格,与父亲如出一辙。
成绩优异的她从小就是邻居口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李瑞英一直都是孝顺的好孩子,
从不忤逆父母,除了一件事,
她有着自己的理想,不是参军,而是文学梦。
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下,伴随着她童年的只有学习和书籍。
她自己对各种各样的文学书籍也有着极大的兴趣,
除此之外,她还喜欢大声朗读这些书,
与生俱来的好嗓子,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
早已为她日后的主持工作打下了基础。
学生时代的她一直都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,
学校有什么活动,都能看到李瑞英的身影,
她一直都是舞台上耀眼的小主持人。
张宇燕与她从小一起长大,两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,
也是日后与她步入婚姻殿堂的伴侣。
张宇燕的学习成绩与李瑞英不相上下,
两人总是一起包揽班里的前两名,两人互相陪伴,一起进步。
就这样,时间一晃到了高三毕业季,
马上就要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,报考哪所大学,
很多同学都开始为了自己的专业和梦想四处奔走,
可这时的李瑞英心中充满了迷茫,她还没有想好。
一天放学后,李瑞英正在收拾书包,
班里的一个同学坐到了她面前,
“瑞英你快点收拾,陪我一起去报名。”
“啊?报哪啊?”
“北京广播学院。”
在同学的热情相邀下,她只好跟着一同前往。
她本来就无心报名,看着人山人海的报名现场,
她觉得自己肯定也考不上,于是便躲到一个走廊旁清静去了。
走廊的椅子上坐着一个老头,大大的报纸挡着他的脸,
这位老者把报纸拿得很近,没有戴眼镜,似乎看起报纸来很费劲,
李瑞英走上前去,闲来无事想帮帮这位老者。
“您是看不清吧,想看哪段我给您读吧。”
这时的她还不知道,眼前的这位老者,
就是播音系大名鼎鼎的教授张颂。
他略感诧异,抬头一看,是一名学生,
于是便给李瑞英指了一版,并把报纸递了过去。
当李瑞英开口读了一句话后,张颂的脸上露出了震惊的神情,
而李瑞英读太投入,并没有发现他的表情。
“你也是来报名的学生吗?”
李瑞英不好意思地回答道:“我是陪着同学来的,就是来看看。”
她还以为,是自己读的问题太多,
“你条件很好,去报名试试吧。”
李瑞英有些惊讶,自己是喜欢朗诵的,
可报考广播学校这一点,她还真没想过。
“我能行吗?我从来没学过。”
“恐怕八九不离十喽”,说完张颂便离开了。
其实身边也经常有同学建议她走播音这条路,
自己也对播音有着兴趣,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?
就这样,李瑞英回家与父母商议后,决定报考。
02
李瑞英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,她的心里很没有底气,
她将这件事告诉了知己张宇燕。
“你从小这方面就突出,一定可以的,别紧张就行。”
两个人都是最了解彼此的人,有了张宇燕的鼓励,
李瑞英六神无主的心终于有了些许的缓和。
在一段时间的备考后,终于步入了考场。
她的考试进行得很顺利,一轮二轮都以突出的成绩通过了选拔,
在最后一轮面试中,李瑞英在考场上看见了一张熟悉的面孔,
正是那日在走廊上的老者,看着桌上的牌子,
她才知道,原来这位老者就是学校的教授张颂。
李瑞英通过了最后一轮的考试,也成为了张颂教授的学生,
张颂并没有给李瑞英开后门,
她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的层层选拔。
张宇燕也顺利考入了北大的经济系,
虽然一个在北大,一个在北广,但二人的联系依旧很频繁。
从小形影不离的两人,对彼此都有了不一样的感觉,
渐渐地两个人从红颜知己变成了恋人。
在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后,李瑞英终于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,
在高强度的专业训练下,她的水平有了更加明显的提升,
每次考试李瑞英都是名列前茅,这让老师们都注意到了这个女孩。
李瑞英在学校的追求者也不在少数,
每次她都会笑着婉拒:我已经有男朋友了。
1983年,李瑞英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涯。
很多人都在为工作迷茫时,
她已经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了江苏电视台。
然而男友张宇燕选择了留校读研,
本该高兴的二人,脸上却是藏不住的失落。
张宇燕的母亲见两人都闷闷不乐,便带着儿子去到了李瑞英家中,
“你们俩都别不高兴,这才分开多久,等他毕了业我立马把他给你送过去,等你们结了婚有了孩子,我去给你们看着!”
张母的一番话,让两个年轻人脸红得像苹果一样。
这样二人的事差不多算定了下来,
李瑞英也放下心来,安心去了南京工作。
03
在进入江苏电视台后,李瑞英只能从实习生干起,
对此她毫无怨言,认真完成自己每天的工作,
她的努力被负责人都看在眼里,台里开始让她主持节目。
有着深厚的功底,加上实践的经验,她的状态越来越好。
台里也有李瑞英的追求者,这时李瑞英总会说:“我马上就要结婚了。”
可大家都没有见过李瑞英口中的这位“未婚夫”。
终于在学校放假后,张宇燕马不停蹄的赶往了南京。
她便第一时间带张宇燕见了自己的同事,
台里的人这才相信,李瑞英是真的有“未婚夫”。
此后每次放假,张宇燕都会去南京陪伴她,
慢慢的张宇燕也跟李瑞英的同事们成了朋友,
台里的同事也都对她很照顾,张宇燕也放下心来安心读书。
李瑞英在各个节目中优秀的表现,吸引了央视的注意,
没过多久,她就被调到了中央电视台工作,
不仅工作迎来了新的机会,也终于与张宇燕结束了异地恋。
在进入央视工作后,李瑞英才算开始了真正的试炼。
央视的竞争相当激烈,台里都是出类拔萃的播音员,
身为官方的电视台,对播音员一举一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,
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闪失。
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,她只能把自己的水平提的更高,
为了能流畅并顺利的念对每一个字,她买来了一本《新华字典》,
一个字一个字的读,到最后甚至把整本书背了下来。
连电视台的同事都对她这一举动表示惊叹,
而她却认为这是身为一名播音员的分内工作。
在进入央视后的第二年,也就是1987年,
李瑞英与张宇燕终于修成了正果,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04
婚后她也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,
那时她担任了《新闻联播》的主持人,
与现在不一样的是,那时的《新闻联播》是录播,并不是直播,
她的工作量相对轻松,每天回家后,就抱着书读。
张宇燕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,家里大大小小的担子都落在了她身上,
不过李瑞英将工作和生活协调的很好。
1991年,李瑞英还成为了春晚的主持人。
第二年,李瑞英生下了一个儿子,这下一家五口过得更热闹了。
李瑞英是个“工作狂”,
但在生下儿子后,她没有选择立刻回到工作岗位,
电视台的主持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替换,
可她还是冒着风险选择暂时回归家庭。
公公婆婆的身体不是太好,孩子太小他们没法照顾,
丈夫经常在外工作,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家里,
她只能先以家庭为重。
直到儿子大了一些,才托付给了公婆照顾,
这样一来,李瑞英便没有了后顾之忧。
几年后央视开始改革,以前的《新闻联播》由录播改成了现场直播,
这对于主持人来说,无疑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。
想成为《新闻联播》的主持人有多难呢?
除了考验基本功底外,还需要有极强的临场发挥能力,
对主持人的外形也有着严格的要求,
并不是漂亮、帅气这么简单,《新闻联播》的主持人代表的是国人的形象。
网红脸、明星脸是万万不行的,需要有一张“央视国脸”,
气质也是不能缺少的,端庄大气、有亲和力这是必然的,
除此之外声音也要合格,林志玲的声音好听吗?
娇气的声音听着就让男人着迷,可这并不是《新闻联播》的标准,
主持人的声音不仅要好听,还要有特点,
要被大众所接受,并且辨识度要高。
这一切都过关了,还要看你的专业素养,
《新闻联播》的播报是不允许有一丝错误的,
每分钟220字的速度,不能快不能慢,否则就是播音事故。
在央视领导的层层考察下,这个重担落在了李瑞英和罗京的身上。
首播前,李瑞英十分紧张,
第一次以全新的形式开播,她怕搞砸了这次直播,
为此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。
开播的第一秒,两人就迅速进入了状态,
丝毫没有怯场,没有一丝失误的完成了任务。
李瑞英正式成为了《新闻联播》的主持人。
很多人不知道李瑞英这个名字,但她的这张脸已经家喻户晓,
这次直播也为央视带来了一个好的开端。
05
每次开播前,都会给十几分钟的时间,
让主播熟悉稿子,以免出现失误。
可这次工作人员出现了失误,直到6点58分,
她的手里依旧空空如也。
“稿子呢?怎么还不见稿子?”
她的手心直冒汗,没有稿子没法提前看词,万一出现失误呢?
她盯着手上的表,时间一秒一秒的飞逝,
直到距离7点还有30多秒的时候,稿子才递到她手上,
她开始快速的浏览,30秒很快就过去了,节目开始了。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尤其是汉字,
如果稿子里有自己不认识的字呢?如果哪个字是多音字读错了呢?
全场人员屏息凝神,都为李瑞英捏着一把汗。
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她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,
顺利的完成了直播,全程没有一点失误,
所有人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,
直播结束后,李瑞英也深深呼了口气。
在进入央视工作的9年时间里,她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。
对待工作兢兢业业,在《新闻联播》改为直播后,
她的工作量比以前大了不少,对家里的照顾自然比以前疏忽了不少。
所有的主持人,都像陀螺一样不敢松懈,随时待命。
为了减轻老人的负担,李瑞英往家中雇了一个保姆。
1998年的一天,李瑞英依旧在台前做着准备工作,
距离开播就只有不到20分钟了,
这时她突然接通了一个电话,让她有了从未有过的慌张失措。
保姆打来电话,告知她儿子不慎坠楼,满脸是血,
瞬间寒意贯穿了李瑞英整个身体,她的心撕心裂肺的疼。
她站起来准备冲回家中,动静吸引了全场的注意,
这时的她才回过神来,意识到马上就要开播了,
所有工作人员已经就位,现在换人来不及了,
想着电视机前的观众,本着对所有人负责的态度,
她只好让保姆先将孩子送去了医院。
工作人员上前询问:“怎么了李老师?发生什么事了吗?”
她只能摇了摇头:“没事,不好意思影响大家了,大家继续。”
她拼命的压着内心的难过与担心,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。
这天的《新闻联播》如往常的一样完美,
从她的表情中没有看到丝毫的情绪。
不仅观众们没有发现异样,就连身边的搭档都不知道她经历了如此大的事情。
这30分钟对于李瑞英来说,无疑是最漫长的。
镜头熄灭了,30分钟终于结束了,
她一下子瘫在了椅子上,仿佛整个人泄了气一般,
身边的人这才发现异样,她这时已经冲了出去,
衣服也来不及换,赶忙跑到了医院。
看着病床上儿子小小的身躯,李瑞英痛哭流涕起来,
儿子没了生命危险,实在是万幸。
每每回忆起这件事,她的心中都充满了愧疚。
为了工作,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,让她疏忽了对孩子的照顾。
这件遭遇在网上随即曝光,这也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许多当母亲的纷纷指责李瑞英,
在儿子出事后,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儿子身边,还能面不改色的继续工作,实在是太冷血了!
也有人说,李瑞英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让人动容,牺牲小家成全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
舆论褒贬不一,对此李瑞英没有一句反驳,
她选择默默承受着这一切。
同样身为母亲,她对儿子的爱不比任何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少,
可《新闻联播》的直播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改动的,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。
并不是她“冷血”,实在是肩上的责任太重了。
“《新闻联播》的受众是全国人民,我是个专业的主持人,更应该负担起责任。我对孩子有亏欠,但我不后悔。”
在李瑞英的心中,为了新闻主持,她可以付出一切,
她认为这是份神圣的职业。
她多年来兢兢业业,为了播音事业,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。
2014年,53岁的李瑞英提出了辞职,选择退居幕后。
她经常去学校里给学生们开讲座,
除了教学工作外,她又将精力都投入了慈善活动。
除了自己多次捐款外,她还发动身边的朋友、企业多次为山区的孩子筹款,
给他们建造学校,买衣服、文具。
李瑞英真正做到了“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”。
06结语
如今的李瑞英已经61岁了,
她依旧在为她所热爱的东西,投入着自己全部的心血。
她的初心始终没有变过。
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,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。
正是如此,如今的李瑞英依然受人尊敬。
现在关于她的消息越来越少,
可她的声音与样子依然印刻在很多人的回忆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