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阳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2-03 10:25:02
防止走失,求一波关注
大家晚上好,我是十年。
时隔12年,自2009年的那部自编自导的《明亮的星》之后,最具才情的女性导演简·坎皮恩,终于回归影坛大荧幕(息影的12年间,仅自编自导了一部罪案美剧《谜湖之巅》)
即,在日前官宣,将于10月盛大开幕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入围片单之中,影迷发现简坎皮恩的新作《犬之力》赫然在列。
导演简坎皮恩
据悉,该片由奇异博士兼神探夏洛克饰演者“本尼”本尼迪克特·康伯巴奇主演,
而饥渴的影迷根据公布的寥寥几笔的剧情简介推测,该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相爱相杀,争夺农场家产的暗黑故事,
片中,或将上演本尼饰演的哥哥,在娶了一名寡妇之后,燃起妒火的弟弟利用寡嫂“有些娘气(Sissy)”的处于青春期的儿子,伪造继父子/乱/伦的性丑闻,题材疑似涉及性取向认同,恋父情结,兄弟骨科虐恋相残等等吸睛的孽缘元素……
角色定妆剧照:兄弟俩
角色定妆剧照:寡妇
角色定妆剧照:寡妇儿子
剧照透露牧场牛仔日常生活的风貌,角色望向远处虚焦中的人,疑似传递爱慕关系
幽微的人性,道德的边界,世俗的挑衅,一直是导演简的创作源动力——
众所周知的是,华语电影至今唯一斩获戛纳金棕榈大奖之作,是陈凯歌的那部《霸王别姬》,但国内影迷很多却忽略了,就在1993年的同届戛纳电影节上,由简坎皮恩自编自导的《钢琴课》是分庭抗礼,并列获得金棕榈的(也是史上首位获得金棕榈奖的女导演)
同时,此片也在来年的奥斯卡上,斩获了最佳剧本,影后,女配三项大奖,可以说风光无限。
从左起,影后女主霍利·亨特,童星女配安娜·帕奎因,导演编剧简坎皮恩
而这部经得起时间检验,奉为影史女性主义经典力作的电影,诞生以来,争议不断,
且尤其放在当今社会思潮之下来看,愈被不少观众诟病“毁三观”,痛斥这是对女性的PUA,性剥削——
一句话概括故事就是,旧社会里,爱琴如命的女主为拿回落入外人之手的陪嫁钢琴,不惜通过以“教琴”的名义,与对方展开“私通一次换一个或多个琴键”的方式,赎回爱琴,
而最终,两个人竟还在不正当的不轨交易中坠入爱河……
这部电影真的后知后觉的“恶心到不行?”
或者说它故事中的女性主义“过时了吗?”
今晚,让我们就来鉴赏讨论一下这部经典——
某瓣评论区的极端负面言论
《钢琴课》
ThePiano
本片的故事背景为1852年的苏格兰,相当于中国清朝咸丰皇帝年间(有时讨论问题必要强调时间,以时间为前提和评判标准)
开场就以女主视角自述其异于常人身世成长,“我”在六岁刚掌握常量沟通词汇时,就不愿再开口说话,因长辈们告诉你女人学好钢琴长大能嫁个好男人,也因弹奏钢琴就能表达我的心绪——
彼时的欧洲家庭,但凡有点条件的家庭,都会培养女儿学习钢琴,因为那算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一种技能象征,阶级象征,小女孩不爱学也被逼着学,但女主是发自内心的喜爱,她的世界只有钢琴。
这是女主的一种人生回望,也是身份互文:
此时,她女儿的年纪正处于她记忆最深最无忧的童年时光,而她们母女当下的处境,不能算好——
她们孤儿寡母,在海上漂流许久终于抵达岛国新西兰,丧夫女主所改嫁的爷们儿,带着朋友和几位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,前来迎驾(导演兼编剧的简,就是新西兰人,以家乡为背景创作)
路途波折,大风大浪,没让女主看上去很狼狈,可见女主的节制力有多强,她的高贵典雅除了出身不错,还因把自矜融入生活态度。
机灵可人的小女儿是女主的传话筒,她向继父转达母亲什么随行品都可以不要,但必须要将钢琴带到新家,
可女主丈夫看了看笨重钢琴,摇头拒绝,除了它,啥都有用,更否决女主二次折返运回的提议(你知道要把它搬家里需要给这群人多少钱吗?)
反正,身不由己的女主只能不甘心的跟着眼前这位在本次初见之前,仅凭一张照片就被娘家给定亲改嫁的老爷们儿,回了从今往后称之为家的地方。
值得一提的是,女主女儿的饰演者安娜·帕奎因正是国内剧迷喜爱的大热美剧《真爱如血》的女主,童星出身的她凭借在此片中超越年龄的演技(就是将“小大人”的特质发挥的淋漓尽致)出道即巅峰拿下奥斯卡女配(也是史上最年轻表演者得主之一)
太小不知沉重,绘声绘色编造生父壮丽的死亡场景
带着怨怒之气的女主,以奔波修养身体为由,最初几天抗拒与丈夫同睡一床,而丈夫倒也默许,
只是,时间一长,观众不难猜出,他其实是一个性无能者,这一人设对女主日后的出轨,以及他们夫妻与情夫三者之间扭曲的关系,起到先决作用。
而百无聊赖,思琴成疯的女主,在家中木桌的餐布下,偷偷刻满琴键,模拟练琴的举动,却起先招致无法理解热爱一件事物的丈夫对女主精神方面的揣测。
终于,深知求丈夫无济于事的女主,鼓足勇气去找接亲当日,队伍中除了她丈夫唯二的那个白人,那个融入文化像毛利人一样,刺青在脸上的男人——
对于白人和毛利人,男主都是异类,换句话,由表及里,他是一个孤独的男人。
正所谓:朋友妻不可欺,对方严厉拒绝女主“带路引我去海边”的要求,这算咋回事嘛!
但心性执着的女主很轴,我就坐在你家门外盯着你,发毛的男主不得已,终于带路女主母女去海边,
久未碰琴的女主一弹就是一下午,女儿在沙滩上玩的也挺好,
而也就是那个下午的某一个瞬间,男主被女主纤细笔直的背影,被手下流淌出的音符,被浑然天成的美好情境所触动,不可自拔的爱上女主。
于是,那天之后,男主就找到身为女主丈夫的好友商定,他要以“八十亩良田”换取钢琴,给自己培养爱好——瞧,在那个年代里,妻子婚后的一切都是丈夫的,即便这琴是女主的,是被女主丈夫遗弃的,但按当时逻辑道义来讲,想换琴就得找女主的丈夫。
当然,附加条件的是,女主得来他家教会他点皮毛才算两清,
当丈夫回家把交易内容说给女主,她起初抗拒,但一项就当算是到一个固定点弹琴吧,也便同意了。
几次教学之后,抑制不住冲动的男主终于朝女主白皙纤细的美颈吻上去,惊的女主窜起礼避,
或许,夺门而出的女主再也不会回来,而为防止发生,男主吐露了他的或许一早就计划的蓄谋,游说女主若来教学一次,便可赎回一个琴键,直至完璧归赵。
结果,女主同意了这场明知伴随不轨风险的交易,而这也成部分观众痛批女主,与虎谋皮,变相卖身的争议点,
但老编想要辩驳的是,我们在批判一件事物时,不应脱离时代性和当事者所属的情境,以及其个人的资质条件——我们不能苛求一个旧制社会,个人和财产归属于丈夫,亦无法通过参与社会工作创造收入的女性,以现代独立男女的标准去抵御争取利益,某种程度,女主的“卖身”,也是从父权夫权那里夺回自己的身体主权。
性压抑,不同程度的困扰钳制着片中的三位主角,首先是不言而喻的性无能的女主丈夫,
而当男主抚摸着女主坐过的琴凳,裸体用睡衣精心擦拭着琴键琴箱时,他的渴望被赤呈给观众,
至于,女主的性压抑则是通过,某日弹奏中,男主斗胆爬到她裙下偷窥玉腿时,她以默许作为表露,
而最妙的是,男主发现了女主织袜上的一颗破洞,他的手轻轻通过这一小孔去爱抚那寸小的不能再小的雪白肌肤——女主在弹琴,而男主则也好像是按响了女主身上的情欲开关(可以确定的是,媒妁之言的年代,女主可首任亡夫也不曾有过爱与被爱的体验)
一定是循序渐进的,此后的接触更为亲密,从抚摸手臂到依偎,而女主也每次对应加码——88个筹码(琴键)迟早就要对男主用完,被女主赎完。
终于,两个人像是心有戚戚的默契般,以“十个琴键”讨价还价的形式,发生一次结合,
而这个过程恰巧被小女儿目击,并懵懂的捅破给了女主的丈夫,
但他的反应有些出人意料,不似我们常见的那种“绿帽男”的狂怒,气愤肯定是有的,但更多的是沉默,或许他自己也知道作为一名性/无能者,他的资格并不无比的充分。
由此,可见他是一个对人性充满洞解的人。
但这并不代表他认清现实,平衡心态,全然接受,相反他被情欲,尊严,病症等等不可摆脱调节的痛苦所煎熬着,妒火在他的心底潜滋暗长的积蓄着,直至走向爆发的悲剧。
而另一边,经历肉体之欢彻底越界背叛的男女主角,则也陷入道德良知的困境,他们都选择了退缩,并认为可以轻松放下,
男主提前无条件将琴送还到女主家中,以表断舍,而女主最初的欣喜,很快被怅然若失之感扑灭,
终于,在多日不见后,女主冲到男主家中,一个哑巴和一个健全人之间的相互激烈指责,转化为一场藕断丝连的水乳交融——他们知道一切为时已晚,他们再也不能分割。
而最令人五味杂陈的是,尾随女主而来的丈夫,在门缝外窥察和意淫着他们……
不得不说,导演兼编剧简坎皮恩,厉害急了,她笔下没有一场废戏,同时更往往是多意性的,伏笔性的递进——
片中,有一场众人聚会期间,有人在幕布后面表演灯影戏,男主若无其事的坐在女主身边看戏,而坐在另一侧的女主丈夫,牵手女主,像是在宣誓主权,无奈的男主只能气鼓鼓的走了,镜头捕捉到女主得意神情,因为她知道对方动了真情,
与此同时,在看戏期间,一名耿直的毛利人,以为灯影幕布后面真的发生打斗,所以跳出来制止,
这个小插曲暗喻着人有时会因天真无意铸错,就好比接下来的,当女主托女儿给男主送去一支可有“我爱你”字样的精美木棍时,女儿本着一个朴素的正确观,觉有不妥,而半路送给继父看。
而结果,就是原本尊重人性需求,以为女主不过只是屈服于情欲的他,明白自己是满盘皆输,“那处器官和芳心”他一样没有占据,
于是乎,怒不可遏的他冲回家中,怒斩了女主手指,令她再也无法弹琴,常常失去爱的滋味,而从象征的角度,女主的断指,也隐喻着男方生理的不健全,达成一种平衡隐喻。
作为全片高潮,这场断指戏份拍的太绝——
仅存一丝理智自控的女主丈夫,在动手前要挟逼着女主亲口否认她不爱情夫,他只想自欺欺人听到一个“不(NO)”字,就像他千百次幻想女主对他说一个“爱(LOVE)”字,从他的角度来看,这对于后天选择做哑巴的女主来说并不难吧?
但耿直女主就是不肯开尊口,或者说她就是不愿否认对男主的爱,她不想告饶骗人也不想违心自骗,哪怕面临的是断指再也无法弹琴的代价……
因此,怒火中烧僵持之下,女主的一指终被丈夫截断,断指之前的宁死不屈,断指之后的失魂丢魄,都被女主饰演者霍利·亨特演绎的淋漓尽致,获封奥斯卡影后,实至名归!
正所谓,众生皆苦,有情皆孽——
都是孤独善良的可怜人,片中的三位主角都是如此,女主昏厥期间,悔恨的丈夫爱抚着女主的娇躯,面对爱人他在生理和情感上的“束手无策”,都强烈体现出他的内心深重的痛苦。
终于,半昏半醒的女主的不成人话的喃喃自语,使他彻底死心决意放手。
而将影片的女性觉醒议题和影像语言,推向又一高潮的便就是被成全的男女主角避嫌的选择离开新西兰岛,前往女主苏格兰厮守,剧作一来一回,可谓首尾呼应,
而海船之上,面对风浪潜在危险,女主主动选择欲将爱琴抛海,而男主的极力阻挠(你难道要抛弃爱琴?),便是他区别于女主丈夫之处,也“宝琴易得,知音难寻”的注脚——女主已然找寻到并变更了生命里的挚爱。
戏剧性的是,女主被绑琴的绳索缠住脚踝,与琴一同坠海,不断下坠的镜头放慢过程,使观众提心吊胆,以为这对历经周折的主角之爱,就要以如此荒诞形式悲剧收场——
而此刻,这架女主的宝物钢琴反倒象征性的隐喻起了一切男权社会,世俗礼教,对一位逐爱的女性,对无数受束的女性的设障拖累,而勇敢强大的女主,最终解开裤袜,金蝉脱壳,羽化成蝶,破水而出,宛若新生,奔向幸福!
这便是本片伟大之处,因为它是纯粹的,它完全是一部站在女性立场,剖析女性情欲,诉说女性困局的女性创作——批评本片毁三观的人,或许只因比女主,比那些必须需要十一分努力才能摆脱阻碍活出自我女性更幸运。
而或许,女主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男主,
片中,刻意留白了男主的身世,我们不免猜测有着毛利人纹上的白人男主,或许是一个从文明社会受挫退居到此,孤身苟且避世的人(女主丈夫亦是如此。男主补偿性的将他在新西兰的所有的土地财产留给朋友兼女主丈夫),他没有君子高尚,不是人中豪杰,但他是一个可以女主在孤独中相遇相爱的人,有勇气陪女主重返家乡社会,携手讨生的人。
一个人可以因爱变得很强大,而爱往往能拯救相爱的彼此。
让我们翘首拭目以待导演简·坎皮恩新作,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冲击和思考。
是我给你们谋得福利全国电影院都有
每次看电影前扫一下这个
比猫还要划算的电影票
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进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