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阳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1-12-10 15:26:02
在投资这条路上,没有坎坷崎岖的山路,也没有繁花似锦的捷径,而是路途遥远的修行。如何用正确的心态坚持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?
很多投资者也许会照搬生活鸡汤文中的道理,试图以此来规范或修正自己在基金投资中的投资行为。事实上,很多“鸡汤理论”在基金投资这条路上并不适用。
复利并不能让你成为百万富翁
几年前还很少有人想这个问题,直到“复利”的概念在各大理财产品、保险产品上出现。复利,被爱因斯坦称为“人类最有力的发现”,也被一些人称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,仿佛知之者皆可成百万富翁,不知者只能沦为韭菜被割。
然而天下真有此等好事?
其实,根据数学演算,复利确实是可行的,随着时间的加成,收益猛然指数级倍翻,也就是所谓的指数爆炸。
但是请看现实,大部分工薪族并没有足够的本金,也没有每年这能赚取超额收益的能力。而且就算赚取了足够的收益,还需要防止熊市对利润的侵蚀。
马克思告诉我们,无视实践的哲学只是形而上学,无视现实的投资思维只是“毒鸡汤”。所以我们建议大家遵循以下的思路,认清理财产品和自己的情况,制定合理的收益目标。
“勤劳”并不能致富
“勤劳致富”这句话虽然说得好,但在投资中勤劳操作并不能致富。
在很多投资者印象中,只要勤劳地获取信息、做出自己的判断,能够精准抄底赚钱。结果是,投资者们企图“勤劳”地逃顶抄底,但等到“弹药”耗尽,却发现市场走势并非如其所预测,反而增加了成本,错过了机遇。
美国投资公司Betterment的一项研究也显示,投资者检查自己的交易账户越频繁,看到自己亏钱的概率也越高。如果投资者保持每天一次的频率查看自己的交易账户,则有约50%的可能性会看到自己的账户正在亏损,25%的可能性看到自己的账户亏损达到2%及以上。而越是看到自己的账户在亏损,投资者的心态就越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,也就越可能在不冷静的情况下急于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。
这说明择时不会对总收益有显著的长期贡献,而且频繁操作反而会增加由于踏错节奏带来的风险和损失。
知足常乐不一定正确
在基金定投这件事情上,“知足常乐”并不正确。
我们以股票型基金来看,为何不能提前止盈。股票型基金往往波动较大,投资者在市场低迷时长期积累筹码,如果在收益首次转正、微笑曲线刚刚抬头就进行了止盈操作,那就意味着是在微笑曲线的完整周期出现前,提前放弃了前期累计的低成本筹码,会错过后续较大的潜在收益。
在定投中,“知足”不易,“常乐”亦难。
当投资者选择净值波动较大的基金进行定投时,在市场迎来转机前可能会经历一段较长的亏损期。因此投资者在市场持续调整时,应当耐心“熬过”市场低迷时期,坚持定投不放弃。
活在当下远远不够
生活,你要活在当下;但是基金定投,需要你看向远方。近年来,投资界出现了一群年轻人,他们以YOLO(you only live once,你只活一次)为座右铭,把投资当赌博,企图通过投机获得一夜暴富。从结果来看,在市场泡沫破裂后,很多YOLO族最终因为非理性的投资行为,收益一把清零。活在当下的YOLO理念,并不适用于基金投资。
对于基金投资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坚持、理性投资。投资者选择基金的初衷,是将其作为一种理性稳健、具有前瞻性的投资规划,相信基金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养老、子女教育等一些长期资金安排。投资者只有在建立了理性长期的投资目标后,才不会由于市场下跌、短期波动而停止定投,放弃长周期的理财规划。
基金投资重在纪律,有助于培养更好的投资习惯。在市场下跌时,追加买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更多廉价份额以摊薄成本,在市场反转后能更快地实现回本甚至盈利。
长期坚守并不一定能等到时间的玫瑰
有些基民买的基金亏钱了就一直拿着,相信只要拿的久就肯定能回本。但基金能否创新高要取决于基金是否优质,要是遇到下面这些基金,还需要谨慎持有:
第一,排行长期垫底的基金
如果一只基金历史业绩还不错,某一阶段表现比较差,完全是正常的,人都有走错路的时候,基金也同样会出现波动。但是,如果一只基金一直表现很差,就不能用偶然失误来解释了。不是其投资团队有问题,就是基金管理公司或者产品的设计有问题。
第二,短期暴涨后的网红基金
市场短期波动难测,总有大涨的板块。短期暴涨后,热度直线上升,各大平台会首页推荐。这个时候,一定要冷静。尤其是强周期主题的基金,比如钢铁、煤炭这几天就上演了过珠穆朗玛峰般的行情。如果在热度极高的时候追涨买入,一时半会也是很难回本。
第三,牛市发行的新基金
牛市的时候,市场火热,大家都想到股市捞钱。基金公司为了赚管理费,会玩命的发新基金。但牛市火爆的时候,大盘已经涨到很高的位置了。
该涨的板块也都涨了。该涨的股票也都涨了。该涨的基金也都涨了。就等最后接盘的韭菜了。等你一买,还没怎么赚钱,市场就开始暴跌了。之前发基金的时候,吹得那么好,一切都烟消云散了。
(文章整理自证券时报、兴证全球基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