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阳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1-10-01 22:52:55
终日抱着手机不停刷?游戏总是玩不够?学习起来注意力不集中?好习惯坚持不住?这是孩子天生的“坏毛病”,还是家长没找对方法?
本文借助五个心理学效应,让家长帮助孩子学会“自律即自由”。
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“霍桑效应”,也正是心理学名词“霍桑效应”的由来。
自律往往是以他律为基础,他律又必须向自律转变。在转变的过程中,他律的形式要发生变化。在孩子的行为中,逐渐淡化指挥者的角色,蜕变为旁观者。我们对孩子的关注,是孩子努力表现好的动力;我们对孩子的尊重,又给予他自主行动的空间。如此,他律才有向自律转变的可能。
德西效应
不适当的物质奖励,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。
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,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组有趣的智力难题。第一阶段,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;
第二阶段,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,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,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;
第三阶段,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,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,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。
结果发现,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。这说明: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,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,仍对解题保持较大的兴趣。
实验证明: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,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德西效应”。
日常的家庭教育用德西效应来理解就是: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,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;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,一味的物质奖励,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,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。
《奖励的惩罚》的作者,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: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,在交涉无果后,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,让他们来踢球。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,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。再想让孩子们免费踢球给自己看,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,就再也不来踢球了。
在这个故事中,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“为自己快乐而玩,”变成了外在诱因“为得到美分而玩”。而当外在诱因消失或停止时,孩子就会停止原来的行为。
比如,当我们不再给孩子零花钱,他就不再主动做家务了;当我们停止奖励他写作业、练钢琴,他就越来越消极怠工了......
我们给孩子物质奖励,是希望他好好学习,但我们也要知道,奖金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。
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曾说过:物质奖励说到底只能保证员工不发牢骚,将工作积极性维持在一个基准水平上。但它无法让员工满意,从而高热情地投入工作的。
想要大幅提升积极性,还得从成就感、认可、工作的吸引力这些激励因素着手,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“内在动机”或“内驱力”。对于孩子,也是一样。
物质奖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,有时可以让孩子动起来,做家务、写作业、练琴,但可能无法唤起他内心对事情的认可和投入。
想要孩子真正、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,还得从激发他的“内驱力”入手,从“要我做”转变为“我要做”。
罗森塔尔效应
自律的养成,也需要一种积极的环境。
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他在一所小学随机抽取了一些孩子的名单,并将名单交给老师,告诉老师,经验证这些孩子智商超群。大半年后,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,发现名单上的孩子成绩普遍提高,老师也给出了良好的评语。这正是“暗示”的魔力。
实验告诉我们,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。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、钦佩、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。
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,也是孩子最爱、最崇拜、最信任的人,更是对孩子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。
那么,多给孩子些积极肯定,多去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通过赞赏的目光,肯定的笑容,让孩子知道自己真的很棒。慢慢地,随着肯定和赞赏的积累,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。
登门槛效应
一口吃不成胖子,自律不能一步登天。
孩子一上学,自律的重要性立现。其中,专注能力最为重要,也最让我们操心。上课、写作业,坐都坐不住,何来效果和效率?
之前,我们推荐过用来训练专注力的“番茄工作法”。
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:
确定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,将25分钟设定为一个番茄时间;然后专注工作,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;直到时钟响起,短暂休息一下(苹果时间,5分钟即可);每4个番茄时段后可休息15-30分钟。
用在孩子身上时,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,对“番茄+苹果”游戏的玩法,进行调整:
刚开始时,番茄时间设置得短些,之后再慢慢增加,10分钟、15分钟、20分钟……
苹果时间开始的时候设置得长些,之后再慢慢减少,10分钟、8分钟、6分钟、5分钟……
慢慢就会发现,孩子坐在椅子上、屁股不挪窝的时间在慢慢延长。
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“登门槛效应”。它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助手做的一个实验。
在实验中,研究人员先到各家各户向主妇们提出一个小要求,让她们在一份“呼吁安全驾驶”的请愿书上签名。大部分主妇们觉得只是签个名而已,很简单。两周以后,研究人员重新找到这些主妇,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写着“谨慎驾驶”的警示牌,结果显示: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(55%以上)都会同意立警示牌;
没有签过名的主妇,只有不足17%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。
在实验中,一开始的“签名”就是第一个门槛,这个门槛迈过去之后,第二个“门槛”(树立警示牌)就比较容易跨过去。
弗里德曼认为,在一般情况下,人们都不愿接受难度较高的要求,因为它费时费力,还不容易成功。相反,大家都乐于接受难度较小的、较易完成的要求。而在接受了较小的要求后,会更容易接受较大的要求。
在家庭教育中,运用好这个效应,就会轻松很多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,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,予以肯定、表扬乃至奖励,然后逐渐提高要求,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。
比如,在玩“番茄和苹果”的游戏时,我会先把任务设得比较容易,然后再渐渐加大难度,这样的”得寸进尺“,不会引来孩子的反感和抗拒。慢慢地,孩子的自律能力也逐渐被型塑和提高起来。
与“一口吃成大胖子”相比,“登门槛”这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育儿方法是一种更理性、更有智慧的方法。
以上5种心理学效应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,希望能给家长在育儿方面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。
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《熙桓心理研究》,干货内容与你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