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临床标准提高影响有哪些?CXO板块下跌只是开始

2021-09-17 18:07:10

北京

 7月6日,药明康德(603259.SH)、泰格医药(300347.SZ)、康龙化成(300759.SZ)罕见的出现一轮杀跌,当日股价分别下跌5.10%、10.92%、和7.63%。7月7日,虽然这几家CXO龙头股价有所反弹,但难掩市场对于这类公司的担忧。

  究其原因,这轮下跌与7月第一个周末,国家药品评审中心(CDE)悄然上线一份文件《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(征求意见稿)》(下称,文件)有关。

  文件对药物提高药物安全性、降低药物不良反应、改良给药途径(开发皮下制剂、口服制剂)等提出指导性意见。

  文件针对临床试验的部分是真正的重磅。在临床试验“对照药的选择”部分,文件指出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,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,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,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中患者的实际需要,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。

  这意味着未来立项的临床试验项目,需要与目前最佳的疗法头对头“PK”。文件指出,当选择阳性药作为对照时,应关注阳性对照药是否反映和代表来目标适应症患者最佳用药情况;当有BSC(最佳支持药物)时,应选择BSC作为对照,而非安慰剂。

  未来增加药物临床试验的成功率,过去国内一些药企通常会选择以安慰剂或者“老药”作为对照。如果文件正式执行,这条路就走不通了,未来新药的开发必须证明比现有疗法更好。这也是此轮CXO暴跌最主要的原因。

  这份文件直指目前国内临床试验“大干快上”的怪圈。2015年以来,在国内注册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指数级增加,2018年国内临床数量甚至超过美国和欧洲。飙涨的临床中存在大量重复试验和资源浪费,也对药监部门的工作产生压力,对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产品也存在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效应。

  国家药监局这次“出手”对未来中国创新药格局的影响才刚刚开始,甚至不亚于2015年药品注册审批改革。

  2015年7月22日,彼时国家食药监局(CFDA)发布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公告(2015年第117号)直接影响1622个注册申请,最终有1193个注册申请主动撤回,主动撤回比例高达80%,如果纳入不予批准的注册申请,最终85%的注册申请未能成行。

  这一事件对产业影响巨大,几乎影响业内包括头部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,后被称作“722惨案”。本次文件虽没有如此杀伤性,但影响之深远程度亦有过之无不及。

  文件发布后,对临床试验数量是最直接的打击,产业链CXO企业首当其冲。CRO/CDMO是新药研发的上游产业,直接受益于行业向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不断增加的开发投入。如果创新药产品临床试验需求减弱,对CXO企业构成巨大利空。

  除此之外,创新药产业的“马太效应”开始显现。对于头部企业而言,其临床布局节奏较快,新产品开发效率较高,其优势将进一步放大;转型本就迟缓的企业,如果在临床试验阶段就遇到阻碍,未来或许将面临“无米下锅”的窘境。

  不难看出,这份文件就是创新药产业的“供给侧改革”,未来过剩、低效产能将逐渐退出,留在场上的企业可避免恶性竞争,行业发展趋于良性。山雨欲来,近期医疗板块整体下跌,但并非都是坏事。

(文章来源:界面新闻)

文章来源:界面新闻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汉阳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汉阳信息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