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阳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国际资讯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1-08-26 16:59:37
在韩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中,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女作者,她的不少作品,多年来一直被入选。
这位作者叫黄真伊(1506-1544),一辈子赖以谋生的职业是:性工作者。
用俗话讲,就是个妓女、窑姐儿。
黄真伊的拉客“业绩”,杠杠的,被她吸引的“恩客”,很多都是达官显贵、社会名流。
她的风尘八卦,之所以广为人知,是因为她的业余爱好——写诗——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峰。
她被公认为朝鲜古典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其非凡经历,也被后人不断探究、挖掘,和各种演绎。
△《黄真伊》影视作品
01、生于乱世
黄真伊所处的年代,是李氏家族统治朝鲜的封建王朝,被称为李氏朝鲜,或者简称李朝。
1506年,黄真伊出生时,李朝步入中期,朝政腐朽、动荡。
这一年的前一半,李朝的国王叫李㦕。小时候的他,曾经是个苦娃,母亲被前任国王(成宗李娎)始乱终弃,李㦕5岁那年,沦为废妃的母亲,被父王赐死。
李㦕战战兢兢地熬到长大成人,熬死了杀人不眨眼的父王,成为新的国王。当他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,便开始了对众多臣民的报复和杀戮。
黄真伊来到人间的最初几个月,伴随着暴君李㦕的屠杀血泊,和沸腾的民怨。
1506年9月,朴元宗等权臣发动兵变,如摧枯拉朽一般,大军轻而易举地杀入王宫,终结了李㦕的统治。
随后,朴元宗等武装政变的首脑人物,合谋将失去一切权力的李㦕杀死,将李㦕的异母弟弟,晋城大君李怿拥立为傀儡国王,是为李朝中宗。这场兵变也被称为“中宗反正”。
所谓的“中宗反正”,不过是政变“功臣”,从此上位,垄断朝野的几乎一切权力和资源,形成寡头腐败同盟。
还有各种无底线的宫斗:
中宗破格提拔了一些儒生,用来制衡“反正功臣”集团,长达三十多年的中宗时期,充满了翻云覆雨的派系恶斗。
一位正一品嫔妃、一位有望继位的王子、一位“文正公”大儒,和多名宰相,都先后死于宫斗倾轧。
中宗李怿作为庄家和幕后操纵者,几头下注,貌似通吃一切,但也心力交瘁,56岁便油尽灯枯而死;
中宗的小舅子继承了实权,但最终也被“权力的游戏”所吞噬,死后留下长达二百多年的朋党分裂、血腥恶斗。
中宗时代,庙堂变成了凡尔登绞肉机,而民生更是越发不堪。
黄真伊在如此乱世中来到人间,并逐渐长大。
黄真伊的父亲,是个儒生和低级官员。然而,她的母亲不是正室而是偏房,按照李朝的法律,黄真伊生而卑贱。
这涉及了李朝一个既奇葩、又混账的王法——“庶孽禁锢法”。
也就是,只有正室所生的孩子才有出人头地的权利,而小妾所生的庶子、贱民姬妾所生的“孽子”,生来就矮人一头,即使做官也不能超过一定的品级。
如黄真伊这样的身为“庶孽”的女性,则处于社会最底层。
就算许配给达官显贵,生下来的孩子,也依然“身份从母”,世世代代都是备受歧视的庶孽。
在这个腐朽而动荡的时代,黄真伊虽然天分很高,小小年纪就读书识字,并且能够出口成章。
但是,终其一生,黄真伊都是社会的边缘人……
02、一代名妓
十六七岁时,黄真伊离开了家庭,外出闯荡,不久便沦落风尘,做了青楼的“窑姐儿”,花名叫“明月”。
设身处地想想,除此之外,当时的年轻女性,能够谋生的手段,实在不多。
根据一些史料记载,黄真伊的美貌,冠绝一时。
而且她能歌善舞,还特别能吟诗唱和,不久便成为京城风月场的头牌。
作为窑姐儿,黄真伊堪称这一行的翘楚。
有这样一个传说:
有个和黄真伊同龄的少年男子,偶然的惊鸿一瞥,从此患上相思病,对黄真伊朝思暮想。
不久,这个少年病死了,灵柩行至黄真伊门前时,马居然停住了脚步,无论怎么鞭打也不能前行。
当黄真伊得知此事的来龙去脉,嗟叹不已。
她走到送葬队伍前,在众目睽睽之下,脱掉了自己薄薄的上衣,盖在棺材上。
这匹马长嘶一声,终于继续前行。
黄真伊的魅力,由此可见一斑。
当时在朝为官的大儒苏世让(1486-1562),平生见多识广,曾作为朝鲜使节来到大明朝的都城北京。
听了黄真伊的各种绯闻传言,苏世让公开表示:
“这样的浪荡女子,普天下多得是。就算让我见到她,我也不会对这种人动情!”
然而,当苏世让见了黄真伊,很快被她迷得神魂颠倒、不能自已。
两个人的亲密关系,持续了一个多月。
最后,苏世让不得不离开,毕竟他有部长级别的官职(判书,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尚书),有庞大的家业。
临别前,黄真伊为他写了一首诗:
“月下梧桐尽,霜中野菊黄。楼高天一尺,人醉酒千觞。流水和琴冷,梅花入笛香。明朝相别后,情与碧波长。”
这首《奉别苏判书世让》,是黄真伊的名作。
当时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僧,常年面壁,自认为对人间红尘,彻底看破。
黄真伊来到这位禅僧的庙宇,跳了一段辣舞,这位禅僧当时就看呆了。
当晚,禅僧破了色戒。
但黄真伊并没有和这位“高僧”一直生活下去,她觉得这位僧人配不上自己。
黄真伊的青楼生涯,大约有十几年,包括一些王族宗室子弟,也迷倒在她的石榴裙下。
当时的官宦名流,没有被黄真伊“征服”的,只有一个名叫徐敬德的儒生。
黄真伊对徐敬德一见钟情,向他表白,但徐敬德拒绝了黄真伊。
此后,两个人一直是灵魂伴侣,但没有更深的关系。
黄真伊和徐敬德,以及他俩相会的朴渊瀑布,被称为“松都三绝”。松都是黄真伊的住处。
03、不朽诗篇
黄真伊能歌善舞,尤其擅长作诗。她的诗歌,大都以爱情为题材,包括“汉诗”和“时调”两大类。
所谓的“汉诗”,就是模仿中国的律诗或绝句。
除了《奉别苏判书世让》,黄真伊的《咏松都》、《满月台怀古》、《咏半月》、《朴渊瀑布》等,都是多次入选韩国语文课本的名作。
例如《满月台怀古》,全篇如下:
古寺萧然傍御沟,夕阳乔木使人愁。烟霞冷落残僧梦,岁月峥嵘破塔顶。黄凤羽归飞鸟雀,杜鹃花开牧牛羊。神松忆德繁华日,岂意如今春似秋。
其中的部分诗句,如果严格按照中国的“七律”规范,押韵是有偏差的。但是,按照韩语的读音,则朗朗上口。
黄真伊对中国的诗歌,既是模仿,也有“本土化”的改良。
她的诗作,在韩国文坛,独树一帜,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须知,韩国的李朝,极端推崇儒家思想,却对文艺非常排斥。那些貌似正人君子的士大夫,很少有内容鲜活的文艺作品。
长达五百年的李朝,唯一被公认为杰作,只有民间作品《春香传》,但此书的最终定稿,比黄真伊晚了二百多年。
而沦落风尘的黄真伊,则成为李朝罕见的异类,被誉为“朝鲜半岛的李清照”。
黄真伊三十岁左右,离开了青楼,四处游历。38岁时,黄真伊病逝。
临终前,黄真伊要求埋葬在繁华的路边:
“我生前喜欢热闹,不喜孤寂,因此把我葬在行人多的路边吧。还有我生平最喜音律,所以我死后入葬时,不要奏哀乐,给我奏风月曲吧。”
她的遗嘱,还有一个日后被丑化的传说——说她临死前,为身为妓女而忏悔,声称“我让很多男人不知道自爱,所以死后索性埋在路边,让虫子吃掉我的尸体,洗刷我的罪孽……”
黄真伊确实被埋在了路边。她没有像样的墓地,也不需要这样的俗套。
她的诗篇流传至今,被后人代代传颂,这就是她的不朽丰碑。